而与“扬州十日”这种人间惨剧,不相上下的是“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源于清军入关后,颁布的“剃发令”!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们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头发在百姓眼中与性命,同等重要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已经成为了孝的代表,剃发便是不孝,只有不孝敬自己父母的人才会剃发。
朝廷往往以孝治国,自古以来的孝子都有很大的名声,如汉之董永,卖身葬父;春秋仲由,百里负米!
他们都是“孝”的典范,当今朝廷从未有过不孝之人做官之事!
头发既是孝的体现,又是做官的必须。
清朝皇帝希望通过剃发,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让汉人习惯满族的发式;从而同化汉人。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
百姓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儒家告诉他们要忠君爱国。
皇上没有投降,他们百姓又怎么能剃有带着投降意味的金钱鼠眼辫呢?
崇德元年十一月,皇太极召集满洲贵族和重要官员说:“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哈喇和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
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
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在清朝皇帝的眼中,前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汉化,保持本民族风俗,所以强盛。
但后继者往往羡慕汉文化,而进行汉化改革或者自上而下提倡汉俗,导致数世而亡。
认为他们只要遵循,原本的衣冠服饰,不学习汉人习俗,勤练骑射就可以免于亡国之祸!
清朝皇帝,将王朝灭亡的责任尽数推到了羡慕汉文化,进行汉化的的改革上!
丝毫不去反思是他们自己太过压榨百姓,引起民愤才导致的灭亡!
正如“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苛待压迫百姓之人,终将被百姓推翻!
但在推翻他们之前,将有多少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啊!
清军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
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民众,得知“剃发令”,坚决抵制“剃发令”,为了维护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
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当下,头发就和自己的性命一样至关重要,平日里掉一根头发就要悔恨交加半天!
更何况是,将头发剃为“金钱鼠眼”式,简直是背弃祖宗!
于是嘉定起义开始了,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清军最终还是攻入了嘉定城,损兵折将惨重,进而出于其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妇女们惨遭欺辱。
如遇抵抗,军队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行欺辱。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此为“一屠”。
清军大屠杀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的幸存者开始返回城内回城后在一个名为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三万人的城池被屠杀大半,只余少数民众!
朱瑛就是朱元璋在,“黄粱一梦”中体验的人生,朱瑛亲眼见证了清军的凶残,纵观古今从未有像,清朝一样因为百姓不愿剃金钱鼠眼便将其杀死的!
朱瑛看着清军们的残暴罪行,带领着剩余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池进行了一场反击,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以此告慰死去的嘉定人民。
清军将领得知此事后,领着军队趁着夜色直杀入城里,打了嘉定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将还在睡梦中的城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
朱瑛也死在“二屠”中,朱元璋在朱茵死后,再次体验其他被清军杀死的人们,在接下来的屠杀,一次又一次死去!
二十多天后,原南明的一个名为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可是不久后,清军将领整军反扑,把吴之番等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其他民众,血流成渠,是为著名的“嘉定三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抖音热书【douyinresh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历史长河围观少数民族》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