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夜过后,苏轼更黏着他家兄长了,几乎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生怕一个不注意,苏衡又像除夕那晚一样倒下。
“阿兄,该用朝食了。”苏轼出声提醒道。
自从得了贵生道人托无碍子送来的一大箱医书,苏衡几乎日夜沉迷研习医术,一得空就泡在房里读书写笔记,常常忘记时间。每每多亏苏轼提醒,这才没有误了饭时。
放下手中的医书,苏衡揉了揉眉心。前世,他继承了老道士的医术,又得到中医药大学的系统培养,早已可以独立行医。但是,一朝成为大宋子民,他空有一身医术,却难以施展。对他而言,最大的难点就是药材的辨名。
千年来,中医传承虽没有断绝,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却难免由于人为的笔误或者理解的不同造成讹传。同一种药材,在宋代叫这个名字,到了后世,却可能指代另一种性味全然不同的药材。又或者同一种药材,宋时的名称与后世常用的名称全然不同。
同名异药、同药异名的情况相当常见,如果直接把他在后世学到的知识搬过来使用,很可能造成用药的错误。好在无碍子卜师及时送来一箱医书,他得以根据这些医书,对药材的名字逐一比对核实。
即便如此,在研究这些医书时,他还是发现了许多除了药名以外的其他问题。比如,药材道地产区的改变。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大宋有些药材的道地产区与他前世记忆中不同。就拿药材三七来说,在明代之前,广西才是三七的道地产区,明代以后,三七的道地产区却成了云南。又如,宋人以同州的地黄为最佳,到了明代,却是以河南怀庆的地黄为道地药材,慢慢地,医家甚至习惯将地黄称为“怀地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抖音热书【douyinresh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宋道医》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